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公共政策研究院院长陈振明,浙江工商大学校长,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院长郁建兴,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曾毅获颁复旦管理学杰出贡献奖。
既有对外文学院人才培养的宏大思考,也有对晚学后辈的殷切嘱托,记录着陆谷孙先生的思想和创作历程,书写着他对事业的执著与坚守,蕴含着他最真实丰富的情感。编词典是一项庞大而繁琐的工程,要求词典人具备扎实的基础,陆先生对翻译这件事始终精益求精,也要求学生如此。
卢丽安:如果我能再听到他的声音一次,我一定会听得出来外文学院教授卢丽安如今回想起来,时常感到后悔的是,当初没有在那条常碰到陆谷孙饭后散步的校园小径上,多陪他走走。我和陆谷孙先生说,希望英文刊名能体现复旦人‘团结、服务、牺牲的精神,内容送给先生后,没过几天,他就打电话给我,说看完后立刻想到的就是FUDAN TRIBE。焦扬强调,要从讲述、怀念、致敬大师中汲取前进力量,更加奋发有为地推动学校各项事业向前发展。陆老师真是一个读书人,爱书人。1997年,第一次去复旦报到时,陆谷孙见她进来,从满桌卷帙中抬起头来,把他编好的《英汉大词典》拆出一本来,在扉页一笔一划写下卢丽安女史惠存,赠予她。
展览与座谈:生动再现陆谷孙先生教书育人、著书立说、服务国家的真实场景陆谷孙先生手稿陆谷孙先生一生编写词典、著述立说、教书育人,留下了大量宝贵手稿,手稿形态丰富,风格多样,既有庄重典雅的学术书写,也有随性从容的妙笔生花。他获奖无数,但他最看重的荣誉是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1951年陈灏珠再次响应号召参加了抗美援朝医疗队,在东北军区第二陆军医院救治前线转送下来的伤病员,同时帮助创建东北军区军医专科学校(现第一军医大学的前身),荣获中国人民志愿军后勤卫生部颁发的立功奖状。
战乱中学校几经搬迁,直到抗战胜利,才迁回江西省会南昌市。1973年4月23日在中山医院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心导管室施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成功陈灏珠也是我国研究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和与之相关的血液脂质变化的先驱者之一。捐资设立复旦大学陈灏珠院士医学发展基金,致力于医疗扶贫工作,并资助经济困难医学生完成学业。历年来,由他编写的教学讲义有40余种。
为了提高当地的医疗水平,他还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培养了一批当地基层医生,在这些医生能独立处理当地常见病、多发病后,他才离开贵州。在50多年的教学生涯中,陈灏珠以高尚的医德、严谨的学风、广博的知识将一批又一批学生培养成栋梁之材。
他还主持参加世界卫生组织对心血管病人群的监测工作,有关成果获1993年卫生部甲级科技成果奖。一方面为了诊治更多疑难病例,另一方面也为了提高低年资医师的外语水平,陈灏珠的查房是全英语交流的。70年代后,陈灏珠在学术界已颇有名望,他的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为新中国心血管病的预防和诊治研究创下了多个第一,并受到国际医学界的瞩目。1959年以后连续发表了许多有关心导管检查、其他侵入性检查诊断心血管病、以及配合外科手术治疗心血管病的论文。
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19年,陈灏珠院士被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历年发表论文和学术性文章700余篇,主编专著12本,参编书30余本。心脏起搏器的研制和临床应用课题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重大贡献奖,有关论文在1980年美国PACE杂志发表。
陈灏珠认真思索后,与基金管理团队商量,提出了先学、后教、再做的六字方针,于2017年起开设为期六个月的沪滇心血管介入诊疗规范化带教进修班,选拔优秀学员免费参加,至今已有45名医、护、技学员完成进修学习。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终身荣誉教授,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名誉所长。
随着宗旨的不断深化,2017年基金最终定名为复旦大学陈灏珠院士医学发展基金。在过去的12年里,已有150余位医科学生获得院士基金的奖助,他们有的还在继续求学,有的则已经顺利地踏上了工作岗位,更有学生决定用这笔资金去完成心中医学援助的理想,将这份医者的大爱传播到更远的地方。
1972年,他率先主持的用经静脉心脏起搏法中止快速心律失常获得成功,技术达到国际水平,为我国心律失常侵入性治疗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冠脉介入治疗中科研创新,求实进取早在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期间,陈灏珠作为一名年轻的心脏内科医师,就已在心脏内科学界崭露头角,发表了大量的学术论文和病例讨论总结。他轻轻拿起纪念章深情一吻的瞬间,令在场的人无不动容。他从1949年起开始担任内科学助教,1957年担任讲师,1978年才晋升为副教授并定为硕士研究生导师,1980年他被破格晋升为教授,1981年又被定为全国第一批博士研究生导师。1958年报告了在临床工作中注意预防应用洋地黄及洋地黄类药物时的毒性反应的总结。他们回到当地,带动了许多基层医院的心导管室从无到有,挽救了大量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生命。
他的心血管内科继续教育十九年课题获得1996年上海市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10月30日凌晨3点09分,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当代心脏病学之父、中国介入心脏病学奠基人、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终身荣誉教授、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名誉所长陈灏珠院士逝世,享年96岁。
2010年,陈灏珠荣膺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励的最高奖——上海市科技功臣奖。迄今他培养了博士后3位、博士52位、硕士24位,住院医生、进修医生、医学生已不计其数。
目睹当时祖国的国贫民弱,饱尝了侵略者的欺凌之苦,他立志要为祖国的强大,国民身体素质的提高而贡献力量。从临床到科研,从教学到社会活动,伴随着共和国71年的历程,陈灏珠用汗水和心血写下了辉煌的人生乐章。
1950年防治血吸虫于浙江嘉兴,前排左四为陈灏珠1951年在抗美援朝医疗队中从事教学工,左二为陈灏珠中年时期的陈灏珠默默承担起医疗工作的重任,有一段时期几乎每晚都被唤起处理病情,但他仍一如既往地对所有来求治的病人和蔼热情、尽心尽力地服务,仍孜孜不倦地做学问。他在临床示教帮助学生检查病人时,教育学生要把病人看作帮助自己学习的朋友和不幸患病的亲人,密切了医师与病人的关系,提高了教学的效果。70年代起,来访国外人士逐渐增多,陈灏珠多次参加来华访问患病外宾的抢救工作,取得了良好的国际影响。关爱每颗跳动的心记著名心脏病学家陈灏珠院士陈灏珠1924年出生于香港一个书香家庭,在那里渡过了他的童年和青少年时代。
在项目执行至今的四年时间里,已成功救助来自西部地区贫困家庭的46位先心病患儿和14位肝脏疾病患者。如他在讲授心脏听诊时,以模仿心音和心脏杂音的声音来配合讲课,给学生以极为深刻的印象。
1972年,陈灏珠承担了上海市的重大科研任务开展这方面的研究,仅仅用了一年时间,他便于1973年4月23日在国内首先施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获得成功。从政协和民主党派工作退下来后的陈灏珠并没有闲着,在医、教、研工作之余,他仍然在思考着过去的一些提案,牵挂着提案里那些城市贫困人口的医疗救助方案和老、少、边、山、穷这些地区的医疗发展状况。
1943年他恢复学业,随即考入当时流亡到粤、湘、赣交界处的国立中正医学院。他主编的高等医学院校教材《内科学》第三版(1990年版)于1996年获得卫生部第三届全国高等院校优秀教材二等奖。
他除最早在国内报告用单极胸导联诊断心肌梗死外,还率先进行配对调查阐明其致病危险因素,提出预防策略。他没有退缩,坚持天天出诊,并以高尚的医德、精湛的医术赢得了当地群众的尊敬。直到94岁因身体健康原因不得不离开临床一线,陈灏珠几十年如一日坚持每周一次例行查房。该研究的有关论文于1982年和1985年在第六届和第七届国际动脉粥样硬化会议上宣读,并在英国Atherosclerosis杂志发表,他提出的中国健康人血脂值已被公认为真正的正常值。
1954年他在国内首先发表诊治心肌梗死的论文。作为该基金生命之花项目之一,福平医疗救助基金设立, 首个项目心·肝宝贝计划同时启动,旨在帮助永平县贫困群众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为罹患重大疾病的贫困户提供更多医疗救助。
为推动我国心血管病介入性诊治技术的发展作出了开拓性贡献。他的学生,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葛均波教授百忙之中为培训班讲课并演示手术,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的其他教授们也常常是手术连上课,上课接手术,把所有的休息时间都奉献给了学员。
陈灏珠在诊病时,特别注重体格检查,尤其强调心脏听诊在诊断心脏病中的价值。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这是陈灏珠常说的一句话。
後方民眾怒砸看板洩憤
不過,美國國防部24日並未鬆口,五角大廈發言人萊德表示,「我今天沒有要宣布任何關於M1(艾布蘭坦克)的事項。
事發在潮州春節市集,一連舉辦6天,讓民眾體驗不夜城從早逛到晚,睽違2年果然吸引大批人潮,鎮公所擺放迎賓裝置藝術,用意是希望大小朋友看得開心,卻遭人蓄意破壞。
沒想到奧克蘭稍早再度傳出槍擊,造成1死7傷,這也是加州短短3天內發生的第3起大規模槍擊案。
國際中心/楊政平 編撰 責任編輯/王馨郁。
國5宜蘭-坪林路段可能塞到隔日凌晨2點。